2022年第4期
2023/2/10 湖南建设人力资源网 点击:11634
※科研动态※
湖南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第十四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 姓名 |
选送单位 |
获奖 |
1 |
“1+X”制度下建筑类专业BIM课证融通改革的挑战与路径探析 |
朱小艳 |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等奖 |
2 |
创新驱动 贡献为荣 以“价值创造型”培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
杨 佳
|
中建五局总承包 公司 |
|
3 |
基于BIM及GIS进行建筑垃圾智能化管理研究 |
徐 武 邓 烨 王 斌 谭佳佳 马 俊 汤 秀 |
湖南省第四工程 有限公司 |
|
4 |
建筑施工单位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建设 |
隆 文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5 |
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
许校婷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6 |
五矿二十三冶醴陵PPP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
于 芳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7 |
“1+x”证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
刘可定 |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
二等奖 |
8 |
基于新形势下校企联合钢筋工产业工人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 军 |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 |
|
9 |
培育建筑工人队伍 推动产业行稳致远 ——关于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实践与思考 |
邓 雷 |
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钢结构 分公司 |
|
10 |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
欧阳琪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11 |
项目经理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分析 |
郭子文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二等奖 |
12 |
BIM技术在地铁综合管线中的应用 |
张 莺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13 |
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及养护技术的研究 |
王智远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14 |
新媒体时代下建筑施工企业政工工作的创新 |
田玉婷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15 |
探析装配式建筑+铝模一体化施工技术 |
陈 华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16 |
金属屋面采光顶防水及工艺创新 |
李 冰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17 |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式研究 |
王立新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18 |
探究如何加强国有施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 |
朱 婷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19 |
从“心”开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
李继良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20 |
基于成果导向的《机电BIM》课程教学设计实践探究 |
祁 烨 |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
三等奖 |
21 |
基于三维度的建设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
印晓玲 |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
|
22 |
关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中职组)赛项取胜的实践与思考 |
赵远航 |
中国水电八局高级 技工学校 |
|
23 |
“4+N”构建校企合作雇主品牌建设新局面 |
周 波 |
中建五局安装工程 有限公司 |
|
24 |
“五制培养法”助推企业员工成长成才 |
张曼芝 杨 佳 |
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 |
|
25 |
关于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实践与思考 |
于洪洋 田 恋 |
中建五局北京公司 |
|
26 |
关于建立和完善建设行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 |
王秋桐 |
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三分公司 |
|
27 |
对建筑行业工人发展道路的思考 |
海楚杰 |
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物资租赁有限公司 |
|
28 |
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探索 |
易 鸣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三等奖 |
29 |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屋面防水技术的应用分析 |
谭建杰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0 |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
粟园丰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1 |
地铁照明系统的节能措施阐述 |
刘敏强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2 |
建筑企业"营改增"后财务税收风险管理 |
李淑姣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3 |
机电安装预制化技术在地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
李 浩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4 |
浅析国有建筑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
蒋建林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5 |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
许校婷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6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分析 |
宁宪之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7 |
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
袁 龙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8 |
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与技术分析 |
林求昌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39 |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价值和运用 |
林求昌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40 |
节能理念在现代幕墙设计中的应用 |
胡宋德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41 |
建筑装饰工程中玻璃幕墙施工技术要点控制分析 |
李 冰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42 |
浅析单建式人防地下室工程盖挖逆作施工技术要点 |
李小平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43 |
绩效管理在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
夏石涛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44 |
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要点 |
林栋梁 |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获奖论文※
“1+X”制度下建筑类专业BIM课证融通改革的挑战与路径探析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朱小艳
摘要:“BIM”证书是教育部首批启动“1+X”试点的证书之一,结合“BIM证书”推进高职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改革,既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在实践中,结合BIM证书推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可能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为“证书选取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证书效力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时间与考证培训时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认为“找准课程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考评机制”是结合BIM证书推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BIM证书;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描绘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蓝图,要求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职业院校要以专业(群)为基本单元,对接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标准,扎实推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与建筑类专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建筑工程识图证书、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证书等三类。其中,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建筑工程信息库。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BIM技术是21世纪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BIM证书也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启动试点的证书之一[1]。积极探索基于BIM证书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深化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解决BIM证书实施过程中师资不足、教学脱节、通过率低等问题;也有利于强化BIM人才培养、提升建筑领域BIM应用能力、助力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1+X”制度下BIM课证融通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1+X”的首批试点证书之一,BIM证书在建筑行业的认可度较高、实用性较强,契合并细化了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BIM证书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融入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也有利于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证融通改革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建筑行业生产经营一线需要、掌握必备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作为教育部首批启动试点的建筑类技能证书,BIM证书包括一级BIM建模师(初级证书)、二级BIM高级建模师(中级证书)、三级BIM设计应用建模师(高级证书)等三个等级。其中,初级证书可以作为BIM绘图员、建模员的资格证书;中级证书可作为BIM预算员、技术标专员、施工管理人员等岗位的资格证书;高级证书可作为造价管理、综合管理等岗位的资格证书。BIM证书的报考条件比较宽松(主要是报考年龄、培训时长、工作经验等限制),从目前的考证人群来看,职业院校学生占比较高。对于建筑类专业学生而言,参加初级证书、中级证书两个等级的考核,就可以基本覆盖毕业生各类就业岗位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结合BIM证书推进“课证融通”改革,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证融通改革是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在BIM对应的三个等级证书中,初级证书不分具体的方向,侧重于基础操作层面,主要培养学生的BIM软件操作和基本建模方法;中级证书分建筑、结构、设备设计等方向,侧重于技术实操层面,主要培养学生使用BIM算量、BIM5D、MagiCAD等平台进行计量分析、施工设计、碰撞检查、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技能;高级证书分建筑、结构、设备设计及施工、造价管理等方向,侧重于综合管理层面,主要培养学生使用BIM平台进行造价控制、应用管理等方面的技能。通过“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将BIM证书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将“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融入到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考试大纲之中,将有利于实现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对教学内容的深化。
二、“1+X”制度下BIM课证融通改革的挑战
理论知识过关、实践经验不足、操作技能欠缺,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解决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国家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筑行业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行业,对工程人员的实践工作经验、岗位操作技能要求严格。作为建筑类专业三大技能等级证书之一,“BIM证书”得到行业的高度认可,是21世纪建筑行业的热门证书。结合BIM证书推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在改革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证书选取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冲突。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和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是“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关键任务。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与建筑类专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包括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工程识图、装配式建筑等三大类,每一类证书又包括多个层次,后续还可能会新增若干X证书。从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职业院校通常采用“2.5+0.5”或“2+1”的学制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课程门类多、学习任务重,不可能将本专业全部技能等级证书悉数纳入课程体系,这就面临对“X”证书的择优选择问题。就建筑类专业而言,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资源条件限制,以及证书的含金量和市场认可度、证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等因素,在推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践中,多数院校首选“BIM”证书。但从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来选择“X”证书,更符合教学改革的初衷,这就造成了教学改革中证书选取与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与冲突。
(二)证书效力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冲突。与“人社部”直接颁发的“职业资格等级证”(准入类资格证)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属于水平评价类证书,一般由“人社部”授权的社会第三方组织发证。目前,关于“X证书”的效力,主要存在三种质疑的观点:(1)由行业培训机构、专业评价组织颁发的“X证书”,不是政府的红头文件或行政文书,具有非官方属性,不仅证书的公信力值得商榷,还可能出现市场垄断和低效率;(2)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不同,对技能型人才的评判、选用标准无法完全统一,“X证书”的标准、要求应该是动态调整的,“X证书”市场效力的稳定性也是值得商榷的;(3)“1+X”证书制度推出时间不长,“X”证书能否帮助企业选人用人、能否得到行业认可,需要时间检验。在不同“X”证书效力不同、“BIM”证书效力亟待检验的情况下,结合“BIM”证书推进“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是否能明显提高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广大师生是否积极响应、自觉参与,这些都需要实践来证明。因此,证书效力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冲突,是影响“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三)专业教学时间与考证培训时间的冲突。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学生考证“通过率”,则是检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效果的关键指标。在现行“2.5+0.5”或“2+1”的学制模式下,建筑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需要累计完成10多门公共课、30多门专业课的学习,学习压力大、任务重。为了提高学生的“BIM”考证通过率,一些职业院校采用独立开设《建筑信息模型》课程、或者采用“自愿报名 + 集中培训”模式,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能与正常的专业教学时间相冲突,既影响专业课教学,也影响考证通过率。最理想的办法,是通过“课证融通”改革,实现技能培训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达到“同步教学、同步考核、同步评价”的目的,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之后,不需要通过专门的考证培训,就可以直接考取“BIM证书”。从这个角度来讲,“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是化解专业教学时间与考证培训时间矛盾与冲突的“解码器”。然而,“课证融通”改革涉及到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优化、学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改进、考核机制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等复杂问题,这既需要较长时间积累,也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任何因素滞后都可能影响“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三、“1+X”制度下BIM课证融通改革的路径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知识技能要求、证书含金量和市场需求趋势,BIM证书是目前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优选证书。结合BIM证书推进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关键是要找准课程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考评机制。
(一)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决定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是“课证融通”改革的基础。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找准课程定位:基于BIM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承载着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双重功能,既要强化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夯实人才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BIM技能,使其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就可以顺利通过技能证书考核;其次是推进“课证合一”:在找准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基于岗位群工作过程剖析,引入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形成以生产性实训为基础的、以具体任务为导向的、兼顾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动态调整的“课证合一”课程体系[2];再次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逐层分解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将“X证书”内容融入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实现理论课程模块与实践课程模块的相互衔接、通识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的科学组合、学历课程模块与证书课程模块的有机融合。结合建筑类专业特征,“课证融通”课程模块主要包括:(1)建筑法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图绘制、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等“通用知识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建筑法律常识、计算机操作技能、识图制图技能、材料验收技能;(2)建筑构造、施工测量、建筑力学、建筑设备等“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设施设备操作技能,以及解决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的能力;(3)施工组织设计、土石方工程、砌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以及建筑质量管理、工程质量验收等“岗位知识模块”。
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结合建筑类专业特征,基于BIM的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X证书基础性内容”,即“X证书”考核的前导性内容,通常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完成,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来推进。要求教师通过展示X证书所涉及的理念、所运用的软件、所借助的平台来提高学生对X证书考核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中,在讲授投影概念、建筑结构、识图等传统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结合BIM模型开展教学,帮助学生熟悉BIM模型界面,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为后续专业教学做好必要铺垫;(2)“X证书嵌入性内容”,即与“X证书”考核标准相同的内容,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总结归纳,重点强调知识点与技能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X证书”的考核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例如,在《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中,在讲授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等传统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结合BIM证书考核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加入MagiCAD for Revit平台的操作指导,同时强化该部分的实操练习;(3)“X证书并行性内容”,即可以完全替代(或基本替代)考证培训、并与“X证书”考证培训同步推进的内容,最好安排在“X证书”考核前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完成。要求教师根据考证时间做好相应的教学和实训安排,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考证内容的强化训练,从而直接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例如,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在讲授基本构造原理、常见构造作法时,教师可以结合BIM证书技能训练要求,鼓励学生使用Revit软件进行虚拟仿真训练,并在教学中渗透考证技巧、考试规范等内容。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又动态调整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具体手段。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必然伴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是改革教学模式。首先是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初衷。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课程线上学习,通过自主的、积极的学习活动,完成新旧知识的交融,实现理论知识的建构,获得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3]。同时,利用MOOC等在线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可以有效缓解教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证书选取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冲突的负面影响;其次是构建分层教学模式。从目前已公布的与建筑类专业相关的三大类技能等级证书来看,每类证书都包括多个级别。其中,BIM证书就包括初、中、高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学习能力、兴趣受好来选择报考相应的等级证书。与之对应,“课证融通”改革也要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在分层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分层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获得不同证书岗位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选择、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创新教学方法。首先是巩固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协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企业为学校提供诸如BIM建模、BIM工程造价管理、BIM工程施工管理等实习岗位[4]。通过巩固校企合作平台,学生以准“职业人”身份获得企业师傅和校内导师的双重指导,在顶岗实习中获得BIM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其次是搭建社会服务平台:通过组建BIM工作室,以市场为导向,巩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既为广大教师提供服务社会的机会,也为学生争取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更为掌握岗位技能动态、积累教学资源、汇聚社会资源奠定基础;再次是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旨在巩固知识、开拓视野、培养能力的其它教学活动,包括课外练习、知识讲座、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发第二课堂,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专业发展。
(三)优化教改环境、推动考试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在教学改革对考试改革提出新标准、新要求的同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改革是撬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如果说环境优化是顺利推进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考试改革则是顺利推进教学改革的制度保障。
一是优化教改环境:首先是理顺“课证融通”改革思路:立足“1+X”证书制度背景,明确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形成精准对接“BIM证书”标准和要求、扎实推进“课证融通”改革的合力;其次是重塑“课证融通”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1+X”证书为目标导向,积极弘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建筑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再次是健全“课证融通”激励机制:针对学生的激励,重点是创新学分管理制度,特别是结合专业特征及证书含金量、考证难度等因素,明确“X”认证置换学分的标准,制定有较强激励效果的学分互换方案;针对教师的激励,重点是改革薪酬管理制度,特别是针对“课证融通”带来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学难度加大的问题,制定适当的经济补偿方案;最后是加强“课证融通”师资建设: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外引、内培”等途径来建设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能同时满足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师资队伍。“外引”主要面向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者招聘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重点是招聘从事BIM建模、BIM造价管理、BIM施工管理的高级技师担任专业教师;“内培”主要是安排现有老师参加BIM培训及岗位锻炼,以此提高专业教师的BIM技能。
二是推动考试改革:首先是构建“课证并行”考核机制:尽管“X”证书有独立的考核体系,为深化“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职业院校仍然要构建以X证书为导向的、以实际项目(或模拟项目)为载体的、重视技能应用的课程考核体系[5]。以《建筑工程识图》为例,该课程涉及建筑构造、建筑制图、建筑力学等既相互交融,又互相独立的多方面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特征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才能既满足课程考核要求、又体现BIM证书的技能标准[6];其次是强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比,“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重视对学生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考核。建筑类专业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知识技能培养主要依靠平时积累和训练,强化“过程性评价”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技能,与“课证融通”的改革目标不谋而合;再次是构建学分互换模式:主要是结合专业特征构建学分银行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尝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X证书”选修课,同时规定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分的基础上,通过考取“X证书”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以此激励学生的考证积极性,达到深化“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总之,BIM技术是21世纪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BIM证书也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启动试点的证书之一。职业院校是培养建筑专业人才的场所,也是践行“1+X”证书制度的主体。积极探索基于BIM证书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是职业院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助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晴元,徐红林,晋夜.工程造价专业“1+X”课证融通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20(6):24-27;
[2]姚书琴.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价值工程,2016(3):198-200;
[3]李秀,陈蕾,陈宏伟.“1+X”证书制度下试点专业“课证融通”课程建设[J].山西建筑,2020(8):171-172+193;
[4]刘红霞.基于“1+X”BIM中级管理方向课证融通的思考[J].山西建筑,2021(6):185-186;
[5]霍堂霞,张建华.“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筑工程识图”课证融通信息化教学改革[J].无线互联科技,2021(7):160-161;
[6]肖琼霞,胡先祥,肖明.“1+X”证书制度中培训评价组织与院校共同促进“课证融通”路径探索[J].绿色科技,2020(12):224-228
创新驱动 贡献为荣
以“价值创造型”培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 杨佳、张曼芝
摘 要: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战略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员工数量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员工素质、专业结构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系列难题,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坚持“创新驱动,贡献为荣”,创新“334”育人理念与“PIA”培训模式,建立起“价值创造型”培训体系。现实表明,“价值创造型”培训自实施以来,成功获得上下认可,并切实赋能员工,实现与企业创享红利,是公司培养社会人才、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武器”。
关键词:价值创造型 培训 人才 国企
企业简介:中建五局是世界500强第 13 位——中国建筑旗下子企业,拥有房建、市政、公路“三特三甲”资质(施工三个特级、设计三个甲级),总部在湖南,是就业、纳税、投资、兴业“四个大户”。每年招收大学毕业生 3000人,带动30万农民工一起奔小康。 每年纳税超40亿元,其中在湖南纳税15亿元以上,在长沙纳税10亿元以上,连年被授予湖南省和长沙市纳税先进单位称号。权益投资约 3000 亿元。(60%在湖南,湖南投资总额超1600亿元,其中在长沙投资近 900 亿元,多年位居央企在湘投资前列,受到省政府表彰。)当好产业链“链长”,与地方企业共建共享共赢,每年带领 2000 余家,年产值上 5000 万元的企业一起发展。
近年来,中建五局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形成投资、研发、设计、 建造、运营“五位一体”全产业链优势。2021年,新签合同额近 3500 亿元、营业额 2100 余亿元。 目前总资产超 1500 亿元,管理人员4.5万余人。
总承包公司是五局的直营公司,在湖南,扛五局的大旗。国内,下设湖南、江西、福建、四川、重庆五大区域公司;国外,设置阿尔及利亚公司,布点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巴新等非洲市场;在泰国、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均有布点。公司年合同额400亿元,年产值 200亿元,是五局的一类公司,综合实力稳居五局前列。目前公司拥有近3000人的团队。
一、“价值创造型”培训的实施背景
(一)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吸纳就业的中坚力量,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紧紧围绕人才强企战略,广纳贤能。“十三五”期间,公司员工数量增长3倍,企业发展规模和品质再上台阶:公司合同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4倍、3倍、2.7倍;经营区域由湘拓展至赣、闽、川渝4个国内市场和阿尔及利亚、东南亚2个主要海外市场;业务板块从单一房建业务升级为投资、房建、基建和海外业务协同发展。2021年,初步建立起了8家分支机构组成的“冲锋队”,目前正逐渐成为为公司持续提供规模和利润的支柱市场。
(二)面临的问题
员工数量的快速增长在利好公司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与企业发展速度和运营品质要求不匹配等系列难题。面对人才培养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司坚持做好“人才孵化器”,发挥培训工作的专业价值,培育高质量人才,实现人才强企。
二、“价值创造型”培训的主要做法
总承包公司坚持“创新、开放、共享”理念,围绕“学习型组织”打造,创新育人理念与培训模式,探索并建立起了“价值创造型”培训体系。
(一)创新“334”育人理念,筑牢价值创造之基
1.坚持“三个导向”,创价值
(1)问题导向。为实现“有质培训、有用培训”,员工培训重点查摆“三个问题”:培训管理在指导思想、组织架构、创新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学员对象在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提升等方面的问题,培训实施在办班层次、开班策划和培训效果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级、归类问题清单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优先解决公司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2)目标导向。为实现“目标引领、价值最大”,员工培训重点聚焦“三个目标”:公司在新的业务领域、新的市场区域、新的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战略目标,员工在工作急需、岗位紧缺、复合成长等方面的成才目标,培训在业务需要、员工满意、训战结合等方面的学习目标。以此筛选培训重点、锁定重点问题,从而精准确定培训定位、办班主题和相关内容。
(3)结果导向。为实现“奋斗为本、贡献为荣”,员工培训重点关注“三个结果”:员工是否在培训中得到了知识积累、技能提升包括后续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项目是否通过员工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整体工期、质量、安全、环保、价值创造等方面的提高,打造“五好项目”(带动市场好、效益利润好、品牌形象好、人才培养好、经验推广好);企业是否通过员工技能提升、项目效益提升,最终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
2.确立“三分管理”,建体系
(1)分级设校。公司层面设中建五局信和学堂总承包分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校长,人力资源部经理担任教务主任,并由人力资源部兼教务办公室,负责策划、实施、监督和考核全年全员培训工作。分公司、经理部层面设子分校,由分支机构一把手兼任校长。项目层面设“信和夜校”,项目经理任校长,指定一名项目班子成员为教务长,项目书记或综合办主任为教务主任。年初,公司分解培训计划并量化考核指标,与夜校签订《项目人才培养责任书》,确保培训工作“层层有责、层层尽责”。
(2)分层定训。公司主抓中高层干部、后备项目经理、专业序列骨干人才、青苗及后备人才、考证取证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以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和领导力为主。分支机构主抓项目班子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训内容以局和公司重点管理内容、制度流程为主。项目夜校主抓新员工、项目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各类交底、上级文件制度宣贯、标准化培训、案例分析式培训,负责项目青年人才培养和导师带徒实施工作,培训内容以应知应会等基础业务知识为主。
(3)分类开班。为体现培训的系统性,并突出针对性和专业性,公司建立人力资源部统筹,分业务线条、分专业类别共同制定和实施年度培训计划的分类办班体系,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年度重点培训班,各职能部门负责本专业线条培训班。目前,由人力资源部主导的培训班有后备干部班、社招人员班、新员工班、项目经理班等,各业务线条根据年初计划举行专业培训班,如工程技术班、财务审计班、市场营销班和外语培训班等,确保每次培训不仅“有责任部门、有责任人员”,而且“有专业含量、有线条特色”。
3.明确“四式教育”,促实效
(1)集中面授式。针对管理骨干、社招员工和新员工等,公司、分公司每年按年度培训计划,分层级、分线条定期组织集中面授,持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2)线上赋能式。针对特定专题,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利用中建网络学院信和学堂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电脑和手机APP开展网络培训、实时直播和在线考试等,突出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便捷性。
(3)取证专项式。针对职业资格取证和岗位持证员工,每年定期开展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造价师,以及BIM技能等级考试、九大员、安全生产考核人员等取证培训班,确保公司投标用证和员工持证上岗。
(4)自主检索式。针对普遍难题和知识共享,在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下,各业务线条对知识共享平台清理、归类、分级,利用协同办公平台、信和网院等载体,打造专题空间,整合规范、标准、法规、典型经验、专业知识和图库等资源,按“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要求,从源头上解决“知识沉淀”中出现的版本混乱、分类不清、检索困难等问题。
(二)创新“PIA”培训模式,激发价值创造之力
1.Plan(培训前准备)
(1)培训师资。按照局内部师资标准,讲师分为特聘、认证两类。特聘讲师即局和公司现任领导,认证讲师由公司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精通、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管理、技术和业务骨干担任。
(2)培训内容。把公司战略作为统筹培训工作的制高点和启动培训项目的出发点,坚持“针对痛点,策划先行”,提高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确保“对象精准,因需制宜”,结合参培者的特征课程要求,选用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以实现培训效果最好、创造价值最佳。
(3)课程开发。采取分线条的课程开发模式,制定分层分类的课程开发目标、任务,并创新实施开发团队“项目制”(项目经理+专业人员+课程人员)、开发过程“立项制”、“评审制”。
2.Implementation(培训中实施)
(1)全年有培。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以“固定培训班+年度主题培训班+专业线条培训班”相结合的形式分类推进,针对不同培训项目,定制个性化培训课程,邀请外部专家教授与内部讲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将世界咖啡屋、无领导小组答辩、高管座谈、考核测评等工具穿插到培训过程中,增强培训效果。为破解关键岗位人员持证率过低等难题,出台《总承包公司取证管理办法》、取证两年行动计划、项目经理及后备项目经理“三四五”取证计划等。
(2)基层送培。人力资源部每季度发布基层员工培训重点,按照文件制度、管理手册、案例教学、样板讲解、沙龙研讨等,分类印发给基层单位,防范“滞培”、“盲”培、“瞎”培,强化“外地帮扶”政策,为做大做强区域提供有力支持。
(3)以赛促培。持续开展“超英杯”人人上讲台、“超英杯”技能比武等品牌活动,转变传统的面授式、填充型教学,推出“以项目学员为中心、以破解现场难题为目标”的现场教学方式。在员工锻炼自我的同时,加速内部知识的沉淀和输出,打造人才复制、裂变和孵化的新格局,为课程体系建设、讲师队伍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15-2021年,内部讲师、参赛选手走上项目班子及以上岗位的87.14%,走上领导岗位15人。
(4)训战一体。打造“三个教练”,即分管领导是本线条人才培养的“总教练”、项目经理是本项目人才成长的“主教练”、带徒导师是员工日常工作的“常教练”。坚持做“有用”培训,关注培训结果转化,采用“三阶段训战方式”:集中面授→行动学习→复盘总结,如后备项目经理培训班的学员在集中面授后,进入三个月时长的行动学习阶段,按具体行动学习计划,实操实练如何主持生产例会、商务策划和进度管理等,3个月后,集中进行复盘和成果汇报,在检验培训效果的同时查摆问题、实施改进。
(5)成果共享。推进业务线条的沙龙研讨、案例教学和样板讲解,形成实用性强的案例和样板成果,各业务线条每年开展2-3 次,分公司每年开展3-5次,项目每月开展1次,并在公司内部OA平台进行“晾晒”,实现成果共享。针对专项突破和创新事项,开展“走出去”的外部对标、学习先进活动,制定年度外出交流学习专项计划。
3.Assessment(培训后考核)
(1)业务考核。每年量化各业务部门培训考核指标,将培训完成情况、课程开发门数、授课次数列入两级机关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指标中。
(2)课程考核。根据培训班和培训项目的类别、规模分级等,进行“反应层—学习层—行为表现层—结果层”四级考核评估。每期培训班结束后,从讲师、课程、组织服务和学员满意情况等进行分项考核,并将结果反馈给讲师、策划设计和培训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讲师的专业度和职业度,持续提升培训品质。
(3)取证考核。加大“正负向激励”措施,持证情况作为员工专业职级评定、职称评审、后备竞聘的必备条件。取证责任与目标考核一体化,将取证指标纳入二级机构《经营目标责任书》和项目部《项目人才培训目标责任书》考核中,考核结果与分支机构领导班子经营业绩奖和项目部年底评先评优相挂钩。
三、“价值创造型”培训的实施效果
总承包公司实施“价值创造型”培训以来,通过彰显培训工作的专业价值,为培养人才和推动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上下认可,创造专业工作价值
2021年,总承包公司培训场次、培训人次、分别增长286.91%、384.5%,员工培训覆盖率100%,学员满意度超96%。内部讲师96人,在库三类课程185门,创微课、案例等培训成果100余项。选送的微课作品连续三年进入集团“蓝色力量杯”微课大赛决赛并两次荣获一等奖,获评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企业微党课优秀作品,被党建网收录并展播。总承包公司连续两年获评中建信和学堂优秀分校,培训工作先后在集团和局层面作经验分享。
(二)赋能员工,创造人才成长价值
截至目前,公司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三类人员取证分别增长336.54%、390.91%和170.49%。分支机构领导班子80后占比75.6%,85后项目经理占比68.1%,85后项目班子占比81.1%。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当选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表,为五局首个省党代表;项目质量总监邹彬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成为“央企楷模”、“新湖南”代言人,并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项目经理、全国优秀建造师、火车头奖章、省级“劳动模范”、湖南省技术能手等各级各类典型40人。
(三)创享红利,创造企业发展价值
2021年,总承包公司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局前四。成立以来,共创获省部级工法57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核心期刊论文等346项,国家级、省级课题15项,参编国家、地方标准、规范8部,省部级科学进步奖4项,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国家钢结构金奖、全国3A示范工地、湖南省建设工程“芙蓉奖”等95项,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四、未来展望
春风得意启新程,策马扬鞭勇奋进。总承包公司将继续认真贯彻中建集团“人才强企”的有关要求,坚持中建五局“奋斗为本、贡献为荣”的人才理念,立足“十四五”人才目标,持续优化“价值创造型”培训体系,为培养内部员工的核心能力,为实现中国建筑“一创五强”的战略目标和“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建筑施工单位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建设
隆文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人才是企业之本,同时也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资本。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人才流动性更大,甚至企业之间还掀起了人才“抢夺战”。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必须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才能弥补关键岗位人才流失、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文本首先对建筑施工单位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当前建筑施工单位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最后分别提出建筑施工单位后备人才选拔体系、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
引言:考虑到建筑施工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外部市场激烈竞争背景下,加速了施工单位人才流动,增加了建筑施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只有保证单位后备人才充足,才能为建筑施工单位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目前,很多建筑施工单位都面临人力资源结构问题,人才数量短缺,无法为单位的良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体系,应对建筑施工行业外部环境变化,培养出多元化的后备人才队伍,挖掘人才潜能,为建筑施工单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建筑施工单位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单位,都应该将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基础。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在单位中的重要作用凸显,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推动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才选拔与培养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还要在立足员工发展需求、切实提升员工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说,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事业高速发展,单位中无论战略规划、绩效指标,还是施工方案目标制定等,都与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建筑施工行业必须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化对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弥补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才能有底气迎接同行业挑战和竞争。
将员工培训培养纳入到建筑施工单位发展战略中,形成有效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促进员工成长,拓展更加优质的后备人才队伍,是提升建筑施工单位人力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建筑施工单位基业长青的致胜法宝。
二、当前建筑施工单位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现状
目前很多建筑施工单位主要是通过大规模招聘活动来满足各项业务开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对后备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暴露出很多问题:第一,在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过程中,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导致很多员工对单位文化、业务流程了解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忠诚度也相对较低,一旦出现某些问题,往往导致人才流失;第二,忽视员工自身发展与单位发展的契合,不能引导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单位人力资源的稳定。
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第一,很多建筑施工单位对培训工作不重视,人才培训培养氛围寡淡,培训基础薄弱,在政策制度、长效机制、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较为缺失;第二,在单位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引入大量员工,但对于这部分员工重视不足,甚至没有进行入职教育,更谈不上对后备人才培养的关注,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对建筑施工单位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第三,未能够建立长期、完整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在员工培养中,经常是临时性、应付式的开展培训,员工的个人成长主要通过自学,单位的参与度低,缺乏指导性。
三、构建建筑施工单位后备人才选拔体系
建筑施工单位后备人才选拔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出发:第一,人才的定义是什么?在建筑施工单位中,人才包括高质量的管理者、项目管理者、施工技术员、熟练的技术施工人员等,通过对建筑施工单位重点岗位进行分类,并建立后备人才库;第二,怎样对单位内部人才进行甄别?只有认真甄别和筛选人才,才能确保后备人才选拔的质量;第三,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什么?对这些人才特长、优势等进行观察分析,采用与之对应的岗位培养办法,提升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一) 掌握后备人才选拔原则
建筑施工单位在后备人才选拔过程中,可以通过人才盘点、组织考察、专项调查、岗位轮换等方式,并遵循五项选拔原则,即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结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注重潜力、群众公认;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动态管理、有效激励等原则,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单位内部中挖掘优秀的人才。后备人才选拔中,尤其应该将道德品质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对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员工可以纳入到后备人才选拔体系中,而对于道德品质败坏的员工实施一票否决制,坚决排除在后备人才选拔体系之外。
(二) 后备人才选拔方法和措施
建筑施工单位在搭建后备人才选拔体系过程中,要求高层领导、总部部门负责人及项目部班子成员等都参与进来,在单位运营中对员工各方面的表现仔细观察,发现员工潜力,避免资历、年限等造成的局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期进行人才盘点,详细掌握单位内部后备人才基本情况,勾勒出详细的人才信息图谱,尽可能实现人才信息图谱可视化。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按照个人自荐、民主推荐、资格审查、考试竞聘、组织考察、拟定人选、公示确认等步骤推进。个人自荐主要体现的是个人意愿,员工要求进步、追求发展的意愿;民主推荐是贯彻群众路线,可以保证选拔出的人员被群众认可;资格审查的目的在于剔除明显不符合选拔要求的人员;而考试竞聘可以根据试题内容的设置进一步考核到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等;组织考察则可以全面了解员工的现实表现,客观描述其德才素质,准确把握个性特点。通过以上程序拟定人选后进行公示确认,让群众监督可以降低选人失误,另外还可以通过轮岗的方式发现员工特长,最终根据单位实际用人需求分类归纳形成后备人才库。
四、构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
在构建后备人才选拔体系后,必须思考怎样对这些后备人才进行培养。而后备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需要领导加强重视,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其中,制定切实有效的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一) 明确后备人才培养重要性
施工单位领导必须充分意识到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能够结合自身发展战略、效益需求等,合理规划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可通过综合素质考察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了解,这也是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进入到单位的新员工,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让员工了解单位规划、单位发展目标,增强整体凝聚力。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建立“带徒”制度,明确各个层次部门培养责任,对后备人才培养活动要求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各项活动设置的完整性,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速度,提升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将员工发展成为优秀的后备人才力量。
(二) 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
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应该将个人成长目标与单位需求有效结合起来。既要帮助员工弄清楚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对自身进行有效定位,再将人才调配到适合的岗位,最后对人才是否满足岗位或者未来可能担负的工作进行评估,如果评估中发现其不能满足,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案。
以五矿二十三冶一公司为例,经过选拔的后备人才进入到公司人才库培养。培养方案以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导师制为主要特征,1名导师负责1-2名学员的培养。年初由导师和学员深入沟通,对学员自身的个性、优缺点、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出评估鉴定,再根据公司的用人需求及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定成长目标。导师基于以上情况为学员分阶段制定学习计划,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后提交给导师批阅,以此循环来达成培养目标。
除了导师传授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深度参与。一是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加强培训模式创新,将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内部培训与外部对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二是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将岗位技能、管理业务能力等作为重点,还将单位文化、价值理念等纳入到培训内容范畴中,增强学员对公司的了解,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三是在人才库周期培养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期通报人才库学员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适时进行激励和约束,引导和督促学员加强学习。四是注意加强公司总部与项目部的联动,使后备人才不拘泥于学习某一级机构的制度流程、思维方式,更对公司的经营运作有所了解,增进自身所属专业条线人员队伍的了解。五是在效果考核方面,定期采取有效的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对态度不积极、成长缓慢、不能按要求完成目标的学员进行诫勉谈话,酌情延长培养期、退出人才库或不予结业。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不能与薪酬待遇等脱钩,应制定政策对后备人才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并设计有效的人才保留策略,将人才留在单位中。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留住优秀人才,增加其满意度,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和发扬到最佳状态,建筑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设。可以根据奖励为主、处罚为辅;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即时奖励与定期奖励相结合的原则来制定相关制度。一是构建更加完善的薪酬体系,结合单位绩效考评机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激励体系保证薪酬管理机制作用发挥,并根据单位发展、外部环境、同行业水平等,适当调整薪酬制度,保证单位薪酬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要保证薪酬管理的公平,才能起到有效激励效果。二是通过非物质的手段比如鼓励表扬、荣誉称号、集体活动、授权等,满足员工的社会心理需要,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学习和工作动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五矿二十三冶一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人才库学员与薪酬待遇方面的直接联系。人才库学员的学习计划完成情况、个人成长情况等与季度绩效考核挂钩,与结业考核挂钩,与个人晋升挂钩。
第二,强化人才库学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定期评选优秀学员、宣传报道、召开分享会、推荐评奖评优等方式使学员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以人才库学员的身份为荣。
五、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建筑施工单位必须能够注重人才培养,认识到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重要性。建筑施工单位通过后备人才选拔工作,才能为单位源源不断的输入新鲜血液,为单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当前建筑施工单位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必须要掌握后备人才选拔原则及方,构建完善的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抓住人才发展机遇,完善后备人才库,培养出大批对单位忠诚、对岗位热忱、对工作负责的员工,这对于建筑施工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世英.建筑施工企业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4(8):88-89.
[2] 钟耀军,王建军.企业后备干部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以浙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干班”项目为例[J].知识经济.2019,13(3):84-85.
[3] 李纯,卢玲.企业后备人才培养与内部人才供应链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13(7):99-101.
[4] 王俊梅.建筑施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与后备人才培养管理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9,14(3):84-86.
[5] 程斌,郑飞.基于虚拟仿真的建筑装配式施工方向人才培养研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7):57-60.
基于BIM及GIS进行建筑垃圾智能化管理研究
湖南省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徐武,邓烨,王斌,谭佳佳,马俊,汤秀
摘要: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应用BIM及GIS对建筑垃圾进行智能堆放,动态跟踪,现场监控,外运调配,环境影响分析,多方协调等全方位管理;充分利用BIM的三维建模、数据分析统计功能,对项目部垃圾堆放布局优化,利用super Map软件将模型导入到GIS软件,通过GIS进行环境影响分析,运输路线优化;将BIM及GIS的模型数据导入湖南省“互联网+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了多方同步协调管理,加强了工程项目的垃圾管理智能化,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垃圾;BIM;GIS;智能化
一、引言
由于全国的城市化发展,建筑业也发展迅猛,同时建筑垃圾的产生也是日益增加,根据调查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以上。在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视频讲话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建筑垃圾管理成为着重解决的一个难题,为保证垃圾的有效处理与智能化管控,引入BIM及GIS技术,通过BIM的5D、4D、3D技术及GIS的地图精确定位技术对垃圾的存放、搬运,进行多方智能化管理。
二、BIM及GIS概述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种应用于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后续运营的辅助工具,通过对项目的模型建设及动态模拟,在项目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中进行数据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对施工各过程中的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建立设计团队以及包括施工、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多方协同管理平台,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湖南省“互联网+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在加强深化设计、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又称之为“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独特的空间信息系统。它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应用,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其目的在于设置、添加、共享和应用地图上的信息产品,这些信息产品辅助项目管理,管控资源定位工作,以及创建和优化项目地理信息。
BIM与GIS技术的融合,应用BIM的微观建模与GIS宏观地图的相互交换以及互相操作,扩宽了BIM的应用级别,从单体延伸到建筑群甚至城市级或者全国全球性的超大型模型建设,也使GIS行业的应用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次研究通过BIM对整个项目进行现场建模,然后结合GIS系统将项目模型建立在市级地图上,通过GIS模型对垃圾的各种场景进行研究分析,寻找最优的管理措施;基于湖南省“互联网+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建立建筑垃圾处理协同管理平台,实行各参与方共同协调管理。
图1系统功能划分图
三、初期建设
(一)BIM的初期建设
在项目BIM场地布置初期设计中,结合考虑建筑垃圾的分类堆放,在场布中提前设置,在设置过程中结合考虑运输及堆放避免对施工的影响,同时考虑远离居住区和办公区。
基于湖南省“互联网+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建筑垃圾智能化管理协同平台的建立。通过智慧工地6+X中的X拓展功能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协调各方包括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当地环境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以及、垃圾处理站、废品回收站。平台建设初期由技术人员完善项目信息,根据建筑垃圾智能化管理的需要对网站各功能进行编辑。在协同管理平台上地图位置导入GIS项目所在地市级地图。
(二)GIS的初期建设
针对项目位置,编辑项目所在的地级市的地图,主要包括行政边界、用地属性、河流、保护水源、公路和铁路、季节风向、垃圾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厂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根据项目位置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然后将BIM的三维模型导入三维GIS平台进行显示,然后综合分析。
在GIS地图平台上导入现场的封闭垃圾运输车的车辆信息、GPS定位、外观信号、计划运输建筑垃圾类型。根据项目位置合理优化运输路线,根据不同的垃圾类型选择合适的运输路线,综合分析运输路线的人流强度以及风力风向,避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
四、BIM数据接入GIS平台方式
目前BIM软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有Revit系列、Micro-Station平台、ArchiCAD、SolidWorks和CATIA。各个软件都有各自的存储方式。且各自的存储格式也不一样,相对较为独立,没有相互联系的结构,这是BIM模型导入GIS平台带来了最明显的挑战。
BIM的数据的一般只有通过Revit软件方能体现,包括相关建筑的材质、结构类型、空间分布等数据信息。目前根据现有的技术读取BIM数据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专用的转换工具或插件将BIM的数据导入到GIS数据库中,即基于BIM软件库的原生支撑,将BIM数据转换到GIS数据库中。
目前国内常用的SuperMap GIS软件,则是自行安装了多款BIM软件的转换插件和工具,如Autodesk旗下的Revit、AutoCAD和Civil3D软件,Bentley的 MicroStation CONNECT Edition以及达索的CATIA软件。上述软件可以将数据的顶点及属性信息一次导出,并按BIM模型种类或CAD图层进行分类。导入到GIS的数据不但保留了BIM三维实体化的特点,而且在三维实体的基础上增加了跟多的细节(LOD)如风向水流等,加强了BIM的三维数据在三维GIS平台中应用和浏览的功能。为适应行业发展,SuperMap也为其他行业的标准格式-IFC提供了相应的转换工具。
五、BIM+GIS在建筑垃圾的堆放管理
在项目建设初期,通过BIM的软件的三维建模功能在施工现场合理布置垃圾存放点,根据不同类型、是否可回收利用的性质进行划分堆放区域。再将BIM的三维模型导入到GIS中进行环境影响综合分析,深入规划现场建筑垃圾堆放场地布置。
在GIS地图模型中加入堆放场地的垃圾堆放参数,包括堆放量、堆放材料的性质、封闭要求、堆放限制时间。设置完成之后同步到协同管理平台的地图页面,实时更新。
通过BIM的进度模拟确定施工各阶段的主要垃圾类型,避免二次搬运确定各类垃圾的堆放位置,并在GIS地图上进行精确定位。
图2平台显示场内垃圾堆放点BIM模型
六、BIM+GIS在建筑垃圾的运输管理
着重应用GIS的精确定位功能,以及BIM三维建模布局分析,同步协同管理平台的实时更新作用,对场地内的垃圾进行垃圾运输动态管理。
现场管理人员通过对垃圾堆放量的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并及时上报建筑垃圾管理平台管理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在建筑垃圾达到清理要求时,管理员及时在管理平台上报运输申请,包括运送的类别和重量,由环境管理部门对信息进行处理,指定合理的垃圾处理站,GIS通过对项目所在地的交通情况及人流情况规划合理的运输路线,地图信息直接同步到BIM协同管理平台的地图信息中。
管理员规划垃圾运输车辆对垃圾开始运输,并同步上传运输车辆的过磅信息。GPS定位可以很好的定位车辆的位置,对行驶路线的实时跟踪,通过GPRS传入到协同管理平台。供环境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监督。如果运输车辆运输路线偏离或者逗留时间过长,协同平台会立马报警,由各部门进行调查,环境管理部门也可以此进行处罚。
垃圾处理站根据GPS定位了解运输车辆位置合理安排垃圾的倾倒位置,并安排进行车辆过磅,将过磅信息同步至平台供各部门监督。
图3建筑垃圾运输管理系统
图4平台运输路线规划、运输车辆信息
七、监督管理
建立现场建筑垃圾堆放可视化平台,在各个建筑垃圾堆放点设置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协同管理平台进行互联,对建筑垃圾的堆放种类、堆放量进行24h监控,为环境管理部门监督提供便利,也可防止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发生火灾及其他混乱情况。
在建设工地建筑垃圾出口及垃圾处理站入口的地磅安装数值监控装置,实现过磅数值及时上传,防止运输过程的偷倒现象,通过管理平台的数据库管理,将运输信息进行收集整合,成为后续建筑垃圾运输费用结算的依据,并可将该费用作为安全文明施工费进行申报。
将建筑工地的终端监视器与协同管理平台连接起来。环境主要管理部门只需通过点击该工程的对应的建筑功能信息,即可将工地建筑垃圾的情况实时反映在屏幕上,若管理项目较多,可直接选择一个项目在线监控垃圾装车情况、运输防护情况、运输总量、运输类型。确保建筑垃圾按照预先申报的时间、申报的条件进行处理。
通过GPS定位、IC智能卡监控技术结合运用,可在电脑终端反映出行使路线、途经区域、处置流向。有效监控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作业状态。 一是保证按照综合确定路线进行行驶, 二是保证建筑垃圾完整的运送至垃圾处理站。通过对核定车辆在出入口地磅上的数量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确定有无运输损失,也可避免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的偷倒现象。对于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运输的、路途损失过大的由环境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给予运输单位处罚。
八、总结
基于BIM与GIS的技术应用,通过湖南省“互联网+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的综合管理,简化了建筑垃圾处理管理难度,以协同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建设建筑垃圾处理体系,提升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社会化、科学化水平化、规范化水平。对建筑垃圾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管控,实现了多方的数据共享,建立了资源化再利用的综合服务,该协同平台可充分利用湖南省“互联网+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减少了平台再建成本。整个管理体系数据源于实际,并实时更新存档,为后续在文明施工费结算作为依据。综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为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监管提供了监督平台;体系作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体系,可提升施工企业的建筑垃圾处理效率;通过BIM和GIS的技术特点研究,开发建筑垃圾处理标准化流程;除环境管理部门外,城管部门也可同步建立特许经营资质核准和发放程序,促进管理体系内各政府、企业的有机融合。也可开放社会监督窗口,受群众监督,服务于群众。
参考文献
[1]顾嘉臻.建筑工程中BIM+GIS集成技术的应用研究[J].钱俊谕,王珊,邹晨曦.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2017(3):173.
[2]李劲.基于GIS的城市生活垃圾规划管理智能决策系统的关键技术[J].王华.材料与冶金学报.2008(7/1):58-68.
[3]李霞.GIS与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建设中的应用[J].李娜,张益宁,李松青.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1):159-161.
[4]徐刚,基于BIM的建筑垃圾决策管理系统架构研究[J].戴柱天,张翔.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8(4):61-62.
[5]乔天荣,基于BIM+GIS融合的技术应用分析[J].刘平利,刘家橘,叶萍.地理空间信息,2021(19/1):68-70.
[6]杨海鹰,基于GIS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系统[J].郭志涛,鲜艳艳.中国资源综 合利用,2009(8):14-16.
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许校婷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事业飞速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也逐渐扩大,不过在部分工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工程质量偏低,影响着人们正常生活,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工程建设问题。新时期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能够为建筑工程带来更大的效益,助力城市良好发展。本文从建筑工程中细化管理的内涵入手,讨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与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参考。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建筑工程规模逐渐扩大、工期较长,而施工期间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因此对现场管理要求更高。以往的现场施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需求,而精细化思想的融入能够对每个施工环节科学管理,进而保证工程如期、高质量交付,以下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建筑工程中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主要的思想和方法,其源于德国汽车制造领域,能够明确管理标准,然后通过程序化、数据化的形式对内部进行科学管理。该管理思想可以实现全过程管理,结合建筑工程能够让各项施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并逐渐完善施工管理体系,由此实现文明施工、如期交付,为建设单位带来更大效益[1]。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施工管理水平需要提升
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来看整体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能够确保文明施工、规范施工,然而部分工程依旧存在管理松懈问题,其中一些现场管理人员专业性缺乏,责任意识不足,未能及时指出施工期间存在的问题,并且对现场安全管理依赖定期检查,容易埋下安全隐患,也加大了工程返工几率。
(二)施工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对于精细化管理思想来讲,不仅体现在施工过程的管理,还需要在工程建设前期以及竣工之后进行有效管理,而管理内容也涵盖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施工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然而部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未能全面分析,在现场管理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工作热情不足,往往将管理重点放在施工人员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2]。
三、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
(一)明确精细化管理思想的主要环节
1.在施工前期进行精细化管理
管理人员需要整体上把控施工过程,科学制定施工管理目标与方案,并且分析是否可行,由此推动后续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前期准备环节主要是分析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的因素,比如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机械设备租赁情况,施工单位人员素质是否过关,通过相关风险评估保证人员材料合理配置。与此同时需要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由此避免突发事件对正常施工造成影响。
2.加强施工期间的精细化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是重中之重,为此需要施工单位安排相关管理人员,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其中现场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定期巡查的方法深入到施工现场,及时解决施工现场存在的技术应用问题、材料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在现场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和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合,全面做好预算控制工作,科学制定人员、材料的成本控制方案,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资金动态,避免资金问题影响正常施工[3]。
(二)把握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要点
1.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基于精细化思想,施工单位要将原有的质量目标分解成更加具体的管理目标,通过量化质量控制指标能够推动现场施工规范进行,而分工序管理也能够加强各施工环节的配合,进行分工序管理,质量验收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进而保证整体施工效果。此外,施工单位需要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明确各施工单位以及班组长的责任,要求进行质量责任登记,做好施工交接工作,由此在出现施工质量问题时结合施工管理规定追究责任,避免造成更大的项目建设损失。
2.进行施工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也是重点内容,其不仅关系的项目建设效益还影响到各方利益,为此需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合同管理,具有高度的合同管理意识,能够全面了解合同条款,其中需要明确合同签订各方权责、施工范围,基于精细化管理思想需要应用合同会签制度、交底制度,并且需要加强和财务部门配合,做好成本预算,能够根据市场价格等信息制定工程计量台账,一旦合同中未能明确工程项目或者相关费用需要及时办理签证。此外,在合同制定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变更问题,只有妥善处理才能实现项目正常建设,保障各方利益。
3.做好质量管理
基于精细化管理思想,施工单位需要将质量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从质量管理角度讲主要是在施工准备环节结合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通过多次对比确保现场施工顺利实施。与此同时,施工单位需要科学制定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质量验收内容。在新时期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可以应用BIM技术,进而便于监管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班组长全面掌握施工动态,并通过移动终端把相关数据和信息发送到施工人员,由此保证现场管理效率[4]。
4.加强安全管理
从现场安全管理角度讲,施工单位需要科学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处理日常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问题,并且需要编制应急预案,通过制度规范和现场管理确保施工人员严格遵守生产规定。与此同时,要求在岗人员和施工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整个项目建设期间还需要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要求施工人员能够识别安全隐患,掌握自救方法。
5.加强工程进度管理
在工程项目施工前期需要围绕合同条款以及技术规范,并根据资金预算情况科学制定施工计划,由此在整体上把控工程进度,如果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发现施工进度和施工计划不一致需要及时由项目管理人员、工程师采取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加以解决,深入分析资金情况以及材料设备情况,避免由于施工工期放缓导致项目投入增加。此外,在现场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将建筑材料管理作为重点,能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各类建材调配,在进度管理过程中同样可以应用信息化手段,由此把控项目建设节点查询相关信息[5]。
6.融入绿色化管理思想
随着施工理念的创新,当前建筑工程在加强工程组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的基础上要大力推动行业节能化、绿色化发展,要点如下:其一,需要从节能降耗角度出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并且施工现场应用环境监测设备,及时分析施工现场的光污染、噪声污染、粉尘污染,施工现场也需要定期进行洒水除尘处理,比如在车辆运输渣土、混凝土等过程中需要做好除尘处理,而工程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基于精细化管理思想,比如点焊作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夜间施工采取挡光措施,施工现场设置排水沟以及沉淀池等,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其二,需要做好统筹规划,也就是在施工现场加强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由此全面提升施工安全性、美观性和节能性(如图1)。
图1:新型墙体环保材料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当中融入精细化管理思想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节约项目管理成本,所以要求施工单位明确各部门权责,加强配合,要求全体人员具有责任意识,以项目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多项管理措施提升建设单位行业形象,助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可,徐婷婷.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居业,2021,22(6):123-124.
[2]王雅婷.建筑工程施工中精细化施工管理分析[J].数码设计(下),2021,10(1):125-126.
[3]黄文伟.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住宅,2021,28(3):215-216.
[4]马雄忠.论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新商务周刊,2020,13(2):57.
[5]朱多艺.基于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20,22(17):156.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高升路268号和馨佳园5栋202室 电话:0731-88950526 传 真:0731-89676270 邮编:410116 电子邮箱:35163169@qq.com |
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处、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兄弟省市住房城乡建设厅人教(科技)处、本省住建厅及相关厅局 送:各市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部分兄弟省市建设教育(人力资源)协会(培训中心)、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各团体会员 |